“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落幕 集装箱AI种菜描绘未来农业新图景_当前观点
离开了传统广袤的农田,没有了日照、土壤等基础自然条件,在封闭的集装箱植物工厂内,如何才能以更低能耗,种出更高产量、更高品质的“翠恬”生菜?
6月27日,这个答案在拼多多与光明母港携手举办的光明多多垂直农业挑战赛暨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中被揭晓。该大赛吸引了全球30支高水平的团队,150多位青年科学家报名,15支队伍进入初赛,最终4支队伍进入决赛,经过3个月的激烈比拼,最终交出了一份答卷。
▲四支决赛团队与赛事主办方及指导单位的专家、领导在一起。顾辰▏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这场比赛里,各支团队在智慧农业赛道里,完成了用现代化设施装备支持农业稳生产的探索,用装备代替劳作,让计算机、大数据、AI控制等这些高科技都成为新农具和新农资,并将其运用到极致,最终种出了清甜、爽脆的“翠恬”生菜。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冯志勇在致辞时就提到,拼多多近年来持续投入资源,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多多农研大赛”以探索具有前瞻性的“智慧农业”为宗旨,其赛马式的比拼方式,为完善农业科研组成方式提供了新思路和有益借鉴。
从田间到集装箱,促进农工融合加速
从2022年7月27日大赛启动以来,四支战队经过初赛、决赛、大众评审品鉴以及专家闭门评审等多个环节,从15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决赛评比维度包括产量、品质、算法策略、能耗成本及商业价值五方面。
最终,上海农科院团队获得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一等奖及“最高产量奖”、CyberFarmer团队获二等奖及“最佳节能奖”、上海交大“生生不息”团队和Lettus Grow团队获三等奖。
本次大赛的四个集装箱式植物工厂将成为拼多多与光明母港共建的农研基地,继续用于垂直农业的研究与探索。顾辰▏摄
与前两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挑战温室种植不同,本次比赛在集装箱式植物工厂,最大程度阻隔了外界环境的影响,回归植物本身需求,也为参赛者们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加之“翠恬”是一个全新品种,对环境变化反映很强列,抽薹、烧心等情况都会发生,为了实现高质量生产,参赛队伍也是各显神通,并积累了经验和成果。
在大赛评委、中国农业大学贺冬仙教授认为,本次决赛最大的看点在于上海农科院队、“生菜快长”队代表的农学团队与“生生不息”队、“赛博农人”队代表的工学团队的较量。
两者的区别在于,农业学者习惯从作物栽培的需求与规律入手,将传统种植经验与人工智能结合,获取更佳的种植结果;工科专家则将生菜种植作为应用场景,以前沿技术解决农业生产的现实难题。
事实证明,无论是农学还是工科出身的团队,在此次比赛中表现都可圈可点。农学出身的冠军队伍上海农科院最后一茬生菜的生产效率达到0.18kg/m2 /天,据团队队长何立中介绍,他们此次仅安装了三层种植架,如果增加种植种植架层数,以其种植方案推算,生产效率完全可能达到0.4kg/m2/天的国际先进水平。
具有工科背景的CyberFarmer队队长郑建锋表示,如果将他们的种植方案运用到大型植物工厂,每千克生菜的耗电量可以降低到9.5度,“优于1千克生菜10度电的行业较高水平”
本次大赛主办方之一、光明母港农业事业部总监、大赛评委王金华在赛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学科之间的融合或是结合是非常难的,通过此次比赛能看到各个学科领域能够摒弃学科之间的壁垒,来打造一个和谐的团队,打破了探索的边界。
他表示,希望能让更多的学科进入到农学领域,能为农业强国做一些努力和贡献。之所以重视工科,是因为比赛初衷是想通过智能化的方式解决原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现象。“农业很累,如果有了工科背景的手段和智能办法,就可以远离一些比较恶劣的环境,在室内都可以操作生产所需要的一些条件。它可作为农业生产安全的补充手段,作为农业强国的辅助。”
大赛评审组代表、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亦指出,“四支团队的决赛报告比初赛更加成熟,都将数字科技与农业紧密结合起来了。”赵春江表示,“数字技术手段始终是一种工具和方法,要解决农业问题,必须将农业理解透彻,如此,工学与农学的结合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沉淀成果,让智慧农业在大地上开花
据了解,“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是由拼多多发起的一项农业科技创新竞赛,旨在唤起全球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参与,探索更加本土化的食品和农业解决方案,让更多前沿的农业科技,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在此次的大赛中,四只参赛队伍都沉淀了不少农研成果,为植物不再“靠天吃饭”作出了努力和探索。
例如,比赛期间,上海农科院队开发了一套智慧种植决策管理系统。该系统融合植株的生长模型、光截获模型、蒸腾模型等算法,实时收集各类传感器回传的数据,尤其是利用深度相机多源采集图像数据进行植株长势监测,可辅助有关光配方优化、环境调控、缓解烧心以及及时采收等方面的种植策略判断。
CyberFarmer团队杨浩介绍,团队根据植物的需求研制了一套系统,根据研制的系统,以及软硬件的结合,“最后根据预测,我们最终预测的产量,预测的单株的产量和实际的产量只相差1g,所以说这是我们的一个技术打破。”
“我们拥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决策、执行的框架,并希望在里面继续迭代。”上海交大生生不息团队熊元科介绍,据了解,本次团队利用专业特长构建了辅助智慧栽培的信息化平台,来帮助人们在对新品种了解有限、数据有限及专家经验有限的情况下实现作物的产量提升。该平台不断迭代,生菜快速增产,第三茬的生物量较第二茬增长86%,较第一茬增长135%。
Lettus Grow团队作为参赛队伍中唯一一支企业队,更为关注“产销对接”问题。其团队成员陈宇冲认为,植物工厂生产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产量预测,这对商业化比较重要。据了解,他们结合视觉识别模型与植物生长模型,设计了生菜重量预测算法。基于预测值,种植者可以提前安排采收工人、联系收购商;也可按需定产,反向指导生产端的种植计划。
作为主办方之一,拼多多一直鼓励获奖团队进一步完善农研成果,把技术方案应用到广袤的田间地头,不少成果已经在各个地方推广落地,开出了智慧农业的花朵。
例如,首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获奖团队“智多莓”已经成立“智多莓”公司。目前,“智多莓”已形成智能灌溉、智能温室环控等硬件、软件、算法产品,截至今年一季度已在辽宁、云南、安徽、内蒙古、上海、北京等地输出40套系统,用于辅助草莓、蓝莓生产。
在乡村振兴领域,“智多莓”正以其沉淀的技术,有效助力当地农民增收与农业发展。在云南省怒江州老窝村,智多莓”为当地搭建数字化草莓生产体系,使得老窝村草莓产业常用工成本下降30%以上,包括肥料支出减少2500元/亩、植保支出减少1000元/亩,草莓产量增加30%。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共绘未来农业图景
农业一直是中国重要的行业之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是驱动也是引擎,引入现代化设施装备,以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技术与农业融合,将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更快发展。
为此,“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也吸引了更多青年和有志之士的加入,他们将聪明才智与需求结合起来,助力农户增收与乡村振兴。而对于参赛团队本身而言,他们也在比赛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收获,未来他们将让现代农业的发展变得更不一样。
来自上海农科院的丁老师示,通过这个比赛,团队不管是在栽培技术,算法、模型上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和积累。
CyberFamer就已经连续三年参加了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谈到参赛比赛对于团队的吸引力时,杨浩表示:“我们是中国农业大学,对于高校来说,更多的是做科研突破。现在大家鼓励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我们也真心感谢这个平台,能让我们将科研技术进行一个验证,看是否科研未来应用于未来的实际生产中。”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指出,现代化的农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现代技术的武装,它更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应用的复杂的一个生产体系,既需要传统农学的科学经验,更需要数字化赋能,需要软件、机械、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多种现代科技的综合支持。这次四支获奖团队,都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以及丰富的智慧农业理论实践经验,经过3个多月的实践,他们把理论和实操相结合,将智慧和汗水化作如今的最终成果,也得到了评审专家们的一致肯定和认可。
连续三届成功的举办之后,“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事实上已经成为了观察技术如何推动农业向前发展的一个窗口,也成为了挖掘“新农人”,激发农业新活力的重要平台。
蔡友铭认为,从三届比赛趋势来看,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现代化农业越来越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垂直农业未来可期。广大青年农业科研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开阔自己的视野,领略现代农业的魅力,拓展科技助农的空间和干事创业的前景。“未来,必将有更多的有志青年携手共赴农业的星辰大海,全社会也将有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和参与到农业科技的创新中来。”
作为“身上有土、腿上有泥”的电商平台,拼多多也一直不忘农业的初心,希望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助推中国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正如拼多多党委书记、高级副总裁王坚所言,“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正式在数字化农业领域做出的探索,他相信本届大赛各参赛团队探索的工程、算法、栽培等方面的农业科研成果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验证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能够有效赋能农业,智慧农业大有可为。
他指出,拼多多通过举办创新赛事,鼓励大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未来拼多多将继续把农业作为战略重心,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服务乡村振兴,让未来农业迸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